J9九游会个人养老金保险类产品的特点及优化路径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比达15.4%。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即“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为由国家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补充养老保险,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指以个人为主导的养老保险,包括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我国现行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结构并不平衡,实行现收现付制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支独秀,但近年来老龄化加剧,第一支柱负担不断加重;第二支柱虽然增长势头明显,但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完全填补第一支柱的资金缺口,发展第三支柱势在必行。本文通过保险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中储蓄、理财、基金三类产品的对比分析,研究保险类产品的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旨在增强个人养老金中的保险力量,助力第三支柱建设,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2022年10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印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的通知,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可以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的通知,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所在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参加个人养老金,这标志着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落地。
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6000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31日,个人养老金产品合计增加至757只,相较于一季度的746只新增11只。其中,储蓄类产品465只、银行理财类产品23只、保险类产品77只、基金类产品192只。
根据政策规定,个人养老金参与人可购买不同的养老投资产品,自由规划账户内资产的配置,这也意味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引发了金融业理财、储蓄、基金、保险四大类产品在个人养老金市场上的竞争。在政策正式落地后,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及其理财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已然开始对个人养老金市场抢滩布局。与其他三类配置相比,具有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保险业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中优势与劣势共存。
从收益角度看,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保费流入与保险赔付之间存在时间差,保险公司可以将暂时闲置的保险资金用于投资增加盈利,资产负债匹配在险资运用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负债性特点和监管要求之下,保险公司遵循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原则,发挥长期性优势,侧重于长久期资产的配置,如固定收益类的资产投资,以追求稳定的基础收益,同时配置少量权益类以增厚收益。在取消“刚性兑付”的投资规则下,保险公司仍能提供收益尚可的保证利率,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与同样投资收益较为稳定的储蓄类产品相比,具有相对较高的保底利率;与理财和基金类产品相比,在收益尚可的情况下更具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
从保障角度看,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除金融属性外还具有最本质的保障属性。多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提供养老年金和身故保险金给付的责任保障,部分保险产品还包含了失能护理保险金和疾病全残保险金赔付,具有储蓄、理财J9九游会、基金这三类产品所不具有的风险保障功能。
从产品层面看,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在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的要求之下以长期性和稳定性换取流动性和与更高的风险共存的更高的预期收益。保险类产品持有时间越长,账户内的资金复利递增收益越高,在长期投资方面优势更明显,若参与人流动性偏好较强,希望选择投资期限较短、更为灵活、预期收益更高的金融产品,则保险类产品不具此优势。同时,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当前市面上77只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年金保险和两全保险三类。保险公司在进行商业保险养老产品经营的过程中多采用市场跟随战略,以销售策略主导而不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导,主要产品形态为“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万能账户”的组合,区别仅限于万能账户的结算利率和不同的缴费方式,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并打造产品与之匹配的创新能力尚有不足。
从客户层面看,银行拥有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更广,所积累的客户群体更为庞大,基于信任客户可能会更倾向于储蓄和银行理财产品,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出后,由于商业银行覆盖账户开设、产品代销和业务咨询等多项功能,银行业更体现出明显的客户优势。加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专业性和复杂性较高,消费者对产品责任、费率厘定、收益结算及领取等方面理解难度较大,与其他普及度较高的金融产品相比,亲和力略显不足。
第一,我国保险公司应积极开拓综合养老方案,不应将养老保障仅停留在金钱给付层面,更要立足于老年人的健康护理等需求,提供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长期护理与传统养老保险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保险方案,将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服务进行有机融合,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由于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久期较长,资金特性与养老产业长投资周期天然适配,保险业在与养老业的共融中具有独特优势,保险业应持续构建养老生态,保险公司可在对自身资产负债水平、偿付能力、现金流充足程度等进行评估之后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对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或改进和完善当前参与养老产业建设的模式,努力探索将风险保障、长期护理与社区养老等服务进行有效衔接,探索“保险+”模式,在产品同质化背景下助力保险公司不仅在行业内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通过“保险+养老服务”提供具有稀缺性的一系列养老解决方案,在与银行、基金和信托竞争中体现出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之外的服务优势。
第二,我国保险公司应立足老年人需求,真正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需求缺口,针对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状态的老人的差异化需求J9九游会,进行个性化设计J9九游会,提供更人性化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比如,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将长护险与传统养老险结合;针对有财富传承需求的老人,设计符合其心理预期的年金领取额度并通过提供保全服务使客户有更改受益人的权利,以解决未来遗产分配问题。
第三,保险公司可在养老保险产品的领取方式、流动性等方面进行创新,比如,设计可一次性领取、具备紧急流动性的产品,以完善保险产品相较于其他三类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弱点。
第一,我国保险公司应丰富产品形态,创新设计变额年金类产品,与消费者风险共担,充分利用专业的精算团队,在符合金融监管总局的监管要求下通过合理的精算假设确定适宜的保证利率,并优化投资结构,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提高权益类占比以提升收益率,提升跨周期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第二,各险企应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可以打通支付和服务之间的环节,将保险支付的年金直接转到养老和护理服务机构,实现无缝对接,给客户提供进一步的便利,形成“支付+服务”的全流程模式。在此模式下,寿命延长导致年金给付成本上升,但同时养老服务端的客户在社区居住的时间也将相应变长,保险公司获得的服务收入随之增加,可以对长寿风险进行有效对冲;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移风险。
第三,保险公司可以拓展思路,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关系可以向合作方向转变,侧重点从产品数量转向产品质量。可与多个金融部门合作联合开发个人养老金产品,整合银行在渠道和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券商和公募基金在研究和投资方面的优势及保险机构在风险保障和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形成一些通俗易懂的、能与居民整体的金融素养基本匹配的、参与人广泛认同的爆款产品,在提高产品含金量的同时,降低参与人面对众多产品的选择性困惑,使个人养老金产品更亲民。
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参加个人养老金,202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1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5亿人,可以加入个人养老金制度中来的人数达10.66亿人,但如今仅有约6000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占比仅达5.6%。与此同时,个人养老金市场各类金融机构供给700多种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养老金融产品,在目前较为有限的市场需求中展开竞争,保险公司不仅需要在供给侧进行创新,也需要在营销策略上做文章。
第一,由于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专业性较高,投资者在缺乏一定的金融知识储备、对产品了解不足、没有专业人员协助规划的情况下主动去购买保险产品的可能性较低,保险公司应招募兼具专业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的营销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深化其对产品的理解,打造精通人寿保险、健康管理、养老规划、财富管理、投资组合等的寿险新时代全能型代理人,以便于在展业途中与客户进行更专业和清晰的交流,挖掘潜在客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增强竞争优势。第二,保险公司应完善代理人激励制度,通过创新激励机制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第三,保险公司应拓展营销渠道,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力,充分挖掘潜在客户资源,并探索与政府进行合作的模式,通过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增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普及度和可信度。
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以来,各类金融机构同台竞争,四大类个人养老金产品各具特色。保险业应主动作为,补齐流动性、产品亲和力等方面的短板,强化长期稳定性、保障性及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发多元化复合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个人养老金产品含金量,通过对营销策略进行创新等路径增强个人养老金中的保险力量,服务好国家战略,助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